供應鏈韌性評估

供應鏈韌性體檢服務說明

企業申請加入「default.logo.labeldefault.platform.label」後,在平台上填答由韌性體檢專家研擬的評量問卷,透過系統計算之量化指標(例如:雷達圖)與質化指標(例如:策略指引、評估報告),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

系統將會根據企業所屬產業別,提供一系列問項,系統性探究個別企業供應鏈韌性組成要素之現況作為;從檢視並衡量韌性開始,提供企業簡單地掌握現階段在供應鏈的韌性狀態,協助企業進行反思,繼往開來、邁向永續;並作為後續諮詢輔導過程中,引導企業擬定強化韌性行動策略優先序之基礎。

供應鏈韌性評估指標

評估指標依據韌性供應鏈應具備的能力(5力)做問項分類,並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之韌性供應鏈成分(5R)及韌性階段(3P)之脈絡,落實到企業層級;並結合企業運作之主要流程功能(5F),發展出企業層級之韌性供應鏈衡量架構,以「5力、5R、3P、5F」方式作為評估指標,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

韌性供應鏈應具備的能力
(5力)

數位力、分析力、決策力、協同力、持續力

韌性供應鏈成分
(5R)

耐受能力、備載能力、彈性調適能力、回應的即時性、恢復程度

韌性階段
(3P)

預期階段、抵抗階段、回應與恢復階段

主要流程功能
(5F)

產品發展、需求管理、採購、生產、訂單履行

5力-韌性供應鏈應具備的五個能力

數位力

分享正確的訊息是非常必要的,流通且可視性的資訊可以減少供應鏈中的風險,並在動態和不確定的供應連環境中盡力減少斷鏈的風險。

分析力

透過數據收集後的成果分析原因及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協助整握供應鏈內部及外部可能發生風險的狀況,建立良好的管理風險與適當的控制能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益。

決策力

透過收集及整理後的數據做出最佳的決策,提供預警及相對應的行動方案,並即時的部屬相關決策降低事件對於整個供應鏈的影響。

協同力

跨組織的資訊交流、共享資源的使用、供應鏈成員間公開的溝通、知識共享和目標一致的決策能力等,高度的協作有效提高供應鏈的效率與彈性,間接提高供應鏈面對危機時的恢復能力。

持續力

加強資訊安全、財務能力、推行風險管理等,以確保企業不中斷的營運來因應風險,打造韌性供應鏈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積極的審視應對策略,並且與供應鏈上下游結合,達到供應鏈間最佳化的調適和信任關係。

參考文獻

1. 曹譽鐘, 電子製造服務業(EMS)供應鏈韌性架構與指標報告, 2022.

5R-供應鏈韌性的五個成分及其定義

分為兩部分「韌性特徵」及「韌性績效」,韌性特徵包含耐受能力、備載能力、彈性調適能力,韌性績效則包含回應的即時性、恢復程度

耐受能力(Robustness)

主要為可靠性的概念,意指可吸收、承受衝擊,不被擊潰和承受危機的能力。

備載能力(Redundancy)

主要涉及產能過剩和備用系統的運作,以便企業面臨干擾或不確定受到衝擊時,有候補與備載系統可維持核心功能的運作。

彈性調適能力(Resourcefulness)

善用資源,適應危機、靈活應對做彈性調整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將負面影響轉化為積極影響能力。

回應的即時性(Response)

指面對危機迅速動員的能力,受衝擊後的回應速度

恢復程度(Recovery)

在危機或事件發生後,恢復一定程度正常狀態的能力,包含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以及在風險出現後不斷發展以應對新的或變化的環境能力。

參考文獻

1. Howell, L. (Ed.). (2013). Global risks 2013. World Economic Forum.

3P-風險韌性的三階段定義

預期階段

預測中斷的發生率,並為變動做好準備,以應對周圍環境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變化。

抵抗階段

如果檢測到任何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中斷,則組織應該要有能力抵抗並在其出現之前消除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回應與恢復階段

為了減少對組織的負面影響,需要根據資源顯示,進行即時和有用的因應。

參考文獻

1. Kamalahmadi, M., & Parast, M. M. (2016).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inciples of enterprise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Major finding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71, 116-133.
2. Ali, A., Mahfouz, A., & Arisha, A. (2017). Analys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tegrating the constructs in a concept mapping framework vi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Singh, C. S., Soni, G., & Badhotiya, G. K. (2019).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15(1), 105-117.

5F-企業的五個主要流程功能及其定義

產品發展

與新產品導入有關的功能,通常是指產品從概念或想法到市場銷售等所有階段。

需求管理

認知商品與服務的所有需求以支接市場的一種功能,它包括供給不足時需求優先順序的決定。適當的需求管理有助於資源的規劃與使用以取得獲利的業務成果。

採購

從供應商採購商品和服務所需的各種活動與流程。

生產

將不同的物品、零件和產品轉換成其他商品的流程。

訂單履行

從接到訂單到完成出貨的所有流程:企業回應顧客訂單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McGrath, M. E., & Hoole, R. W. (1992). Manufacturing's new economies of sca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0(3), 94-102.
2. Fredendall, L. D., & Hill, E. (2000). Bas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RC Press.
3. Simchi-Levi, D., Kaminsky, P., Simchi-Levi, E., & Shankar, R. (2008).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Tata McGraw-Hill Education.
4. Sanders, N. R. (2020).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global perspective. John Wiley & Sons.
5. APICS Dictionary, 16th Edition – AS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