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韌性供應鏈發展背景

麥肯錫報告指出,橫跨不同產業,企業平均每3.7年就會遇上長達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供應鏈斷裂,區間較短的斷鏈則更加頻繁,斷鏈百天後,企業將損失30%到50%的EBITDA,未來十年內,將損失將近45%的淨利。

3年多來的中美貿易戰仍僵持不下、2019年底開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仍在持續中、氣候暖化帶來的全球自然災害此起彼落,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初又發生了烏俄戰爭,戰爭何時結束尚不清楚,這些衝擊使得全球供應鏈遭受前所未有的潛在斷鏈危機,凡此種種不利因素迫使全球企業主開始正視「供應鏈韌性」之重要議題,建立韌性供應鏈(resilient supply chain)以維持經濟的發展及市場的競爭力,已成為全球政府及企業主想要迫切完成的任務。

關於計畫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為打造更具韌性且不易受衝擊的關鍵物資供應鏈,自111年起推動「供應鏈韌性提升輔導計畫」,由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開發維運「default.platform.label」(DR.SCR,Doctor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期望完成供應鏈協作框架建立與示範,建立供應鏈韌性評量指標與協作架構,並透過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加速促進企業改善,進而開立韌性提升處方箋,針對企業韌性缺口,媒合適切資訊服務商。

供應鏈韌性評量與協作機制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之韌性供應鏈特性,分析示範產業特性,建議供應鏈韌性評量方式,並連結戰情室管理;並研擬加速供應鏈韌性提升之方案,透過供應鏈數位化與可視化,進行供應鏈協作機會分析,引導企業自主調適或合作備援,提升運作彈性和風險應對能力。

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

透過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加速促進企業檢視供應鏈狀況,建議強化供應鏈韌性共通性解決方案,並媒合適切技術團隊與輔導廠商提案,以強化供應鏈反應速度與應變力。

示範產業供應鏈整合推動

鏈結產業供應鏈生態系,帶動涵蓋上、中游零組件商、製造商、下游儲運商、品牌商、零售商之供應鏈生態系等業者,整合多階層角色參與示範供應鏈韌性評量或整合協作方案,並研擬產業供應鏈韌性改善藍圖,作為供應鏈韌性提升之推進依據。

計畫說明

在貿易爭端及疫情衝擊下,供應鏈面臨重組,企業將工廠、倉庫轉移至各地(尤其是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全球產業遭遇挑戰,包括產線調整變化不及時、遠端掌控與品管力不足、零組件配置與調度力不佳、供應鏈缺乏整合反應力差等。

因應前述挑戰,本團隊將完成供應鏈協作框架建立與示範:建立供應鏈韌性評量指標與協作架構,並透過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加速促進企業改善,進而開立韌性提升處方箋,針對企業韌性缺口,媒合適切資訊服務商。

供應鏈協作框架建立與示範

建立供應鏈韌性評量指標與評量系統,協助企業韌性評量,分析產業供應鏈韌性狀態

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

與顧問公司、學者專家合作提供產業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深入診斷業者韌性缺口,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建議產業供應鏈韌性提升協作方案與戰情室監管框架,開立韌性提升處方箋,並媒合適切資訊服務商與輔導廠商申請提案

鏈結產業供應鏈生態系

帶動示範供應鏈韌性評量或整合協作方案,研擬產業供應鏈韌性改善藍圖,以作為供應鏈韌性提升之推進參考

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

透過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協助企業數位化評量與弱點分析,加速促進企業改善。
開立韌性提升處方箋,針對企業韌性缺口,媒合適切資訊服務商。

供應鏈韌性提升體檢服務將針對點、線、面三種面向推動與執行:
點的部份

建立供應鏈韌性評量系統,快速提供企業評量與韌性弱點診斷,並與專家學者、顧問合作,提供專家諮詢診斷韌性缺口,建議供應鏈韌性提升協作方案與戰情室監管框架。

線的部份

建議供應鏈共通數位提升方案,消弭供應鏈廠商數位落差問題,協助技術媒合或輔導廠商提案,解決全球分散式生產導致調度不易問題。

面的部份

蒐集產業韌性供應鏈觀測輿情,提供戰情室監管支援訊息與緊急調變警示模式,因應產業、企業狀況篩選重關鍵輿情,設計觀測架構,研擬情報資訊蒐集方案,及與其他系統平台資訊連結方式,快速掌握異常、提早警示反應。